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三招破解房地产市场“三高”

发表于2011-05-30
低调乃至隐秘的中赫置地投资控股公司最近很郁闷。公司旗下北京钓鱼台7号院项目每平方米最高售价30万元荣膺当之无愧的“楼王”。本来想闷声发大财,未料被媒体和舆论抓了个典型。真是“人怕出名猪怕壮”。
发表于2011-05-30
主流观点目前聚焦在钓鱼台7号院的高价及其暴利上,诚然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。然而,就行业整体而言,求解积弊已久的房地产困局,尚需更全面的眼光和思路。
发表于2011-05-30
房地产业高价格、高利润可谓妇孺皆知,这是行业的显规则;高成本则并非人人都认同,这是行业的潜规则。高成本加高利润等于高价格,房地产行业这个高风险带来高回报、高投入带来高产出的“高举高打”的逻辑看似合乎情理,实则不然。
发表于2011-05-30
逻辑的原始起点本应是住房的民生属性。现实却是,错误的前提,加上变形的推理,演变出畸形的结论。如何破解?
发表于2011-05-30
首先,以市场化的推进来降低高成本。

高成本的背后,实则是房地产行业不彻底的市场化。目前,住房交易市场隐约可见市场之手的影子,突出表现在交易市场的价格上,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起决定性作用。而在前端的更多环节,市场之手则让位于垄断之手。

因此有不少开发商公开或不公开抱怨房地产行业的成本很高。在绝大多数开发商的账本里,除了建安成本、土地出让金等相对固定和透明的成本,还有数额不定的隐性支付。

剔除这些不适宜公开和公布的隐性支付,关键在于推进相关领域的彻底市场化运作,消除垄断滋生的腐败温床。目前,业内的目光多投向土地市场。

发表于2011-05-30
其次,以征收暴利税的政策来消除高利润。

5月初,首开股份旗下北京“常青藤”最新开盘的楼盘,通过折扣等优惠措施暗降售价高达10%乃至20%,引发数十位前期业主抱团,意欲对开发商提起反暴利投诉。

从开发商降价到暴利投诉,其间的逻辑是否成立有待检验,但这种新思路的产生显然是受到政策的启发。

4月底,国家发改委官方人士明确表示,拟综合考虑将商品住房列入制止牟取暴利项目。据悉,国家发改委正研究商品住房领域实施反暴利规定,以使商品房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
有专家表示,房地产调控中应及时纳入房地产暴利税,对利润过高的高档商品房征收高额税收。

发表于2011-05-30
第三,以健全制度的手段抑制高价格。

今年3月,国家发改委颁布了《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》,要求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,并不得随意涨价。“一房一价”的出台,正是从制度上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管,着力解决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的标价混乱、信息不透明、价格欺诈等问题,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。

总之,高成本、高利润的“因”,生出了房地产高价格的“果”;此外,三者之间多有交织,相互作用难以割裂。破解房地产“三高”,尚需要更加全面的政策思路。
 

发表于2011-05-30
市场三高
发表于2011-05-30
引用:林钰黛 在2011-5-30 11:28:15写道:原帖
第三,以健全制度的手段抑制高价格。
今年3月,国家发改委颁布了《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》,要求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,并不得随意涨价。“一房一价”的出台,正是从制度上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管,着力解决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的标价混乱、信息不透明、价格欺诈等问题,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。
总之,高成本、高利润的“因”,生出了房地产高价格的“果”;此外,三者之间多有交织,相互作用难以割裂。破解房地产“三高”,尚需要更加全面的政策思路。
 
 恐怕健全的制度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吧
发表于2011-05-30
引用:林钰黛 在2011-5-30 11:25:14写道:原帖
逻辑的原始起点本应是住房的民生属性。现实却是,错误的前提,加上变形的推理,演变出畸形的结论。如何破解?
 
 房子本来就是民生问题,基本的生活需求,现在直接变成奢侈品了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